close

  採價員們在認真記錄商品價格。
  市統計局舉辦開放日活動“解密”CPI是怎樣“煉”成的:
  文/記者關旭東 通訊員李盛武
  圖/記者盧政
  CPI這個曾經對老百姓而言十分陌生的詞,如今可謂家喻戶曉,成為大家瞭解物價水平變化的一個風向標,可是,CPI的數據到底是如何得出來的,恐怕知道的人就不多了。日前,東莞市統計局、東莞調查隊舉辦了“中國統計開放日之東莞”現場活動。帶領媒體現場解釋CPI數據採集過程,並解答市民對於數據的疑惑。
  據市統計局價格調查科副科長馬曉威介紹,東莞目前共有CPI調查點123個,每月用於計算CPI的價格數據有3300餘筆,調查點的選擇,是根據東莞市的市場消費情況,選擇銷售量較大、規格品種較齊全的調查點。
  菜市場採集價格能直接上報國家統計局
  倫映媚是莞城新光明市場的管理員,同時也是市統計局聘請的“採價員”。每個月逢5逢10日的日子,她就忙著在菜市場詢問菜價,一個月要詢價六次。採價日早上9點~10點,是倫映媚的採價時間,在她的價格統計表上有110個品種。除了用價格表登記價格外,她手中還有一個外形酷似手機的“採價器”,這個手持數據終端能直接錄入價格,上報至國家統計局。
  在東城家樂福超市裡,採價員正在看一款鐵鍋價格。難道鐵鍋也需要每個月採集六次價格嗎?
  馬曉威告訴記者,在CPI編製中,不同的商品價格調查頻率也不一樣,糧食、豬牛羊肉、禽類、蔬菜、水果等與居民生活密切相關、價格變動相對頻繁的食品,每5天調查一次;而對服裝鞋帽、耐用消費品、交通通信工具等大部分工業產品價格,每月調查2次;對水、電等需要政府定價項目,每月調查核實一次。總體而言,東莞每月用於計算CPI的價格數據有3300餘筆。
  採價要挑時間還得看品質
  採訪中記者看到,採價員倫映媚詢問各類蔬菜的價格,大多是選擇品相比較好的,採價員都這麼挑剔嗎?他們選擇商品的標準是什麼?
  “生鮮類的商品,早晚價格波動比較大,晚上肯定比早上便宜,所以我們採集生鮮類商品選擇早上9點~10點之間。”馬曉威解釋,除了時間要求外,在選擇商品時也要求採價員遵守同質可比的原則,比如西紅柿大的、漂亮的肯定比小的貴,選擇的時候一定要選擇品質相同的西紅柿進行統計。
  據介紹,目前東莞共有CPI調查點123個,包括農貿市場3個,大型超市6家,小型連鎖超市2家,家電商場2家,藥店2家。此外,還有其他一些百貨店、專業市場(商場)、專賣店和服務消費單位等。
  “調查點的選擇,是根據市場消費情況,選擇銷售量較大、規格品種較齊全的調查點。”馬曉威介紹。
  熱點答疑:
  問:商品這麼多,統計的時候不能去涵蓋所有商品,數據會不會出現偏頗?
  市統計局:考慮時間和經濟成本,不能也沒有必要全部調查,而是根據需要確定將來一段時間內能反映居民消費情況的商品和服務項目,在統計上稱之為代表規格品。規格品的抽選原則通常是選擇那些消費量較大、市場供應相對穩定且是合格的、合法的商品及服務項。為保證CPI數據的合理且符合市場趨勢,規格品一般一年更換一次。目前東莞市CPI調查的規格品有近700種。
  問:很多時候市民覺得菜價漲了,但CPI公佈的數據卻是下降的,為何統計數據和市民直觀感受會有差異?
  市統計局:CPI是一個月的平均指標,當中有價格上漲的商品,也有價格下降的商品。而老百姓對物價上漲的感受,往往是對短期內單一商品價格上漲的感受。比如上個月生薑價格是瘋漲的,大家可能感受特別深,而忽略蓮藕、通菜、冬瓜等價格是下降的。另外,商品漲價的時間對物價指數的影響也特別大。月初漲價和中旬、下旬漲價對指數的影響是不一樣,通常月末漲價對當月的指數影響是不大的。而老百姓有時候只感受到月末漲價,沒有看到當月大多數時間價格是沒變化的,因而出現感受偏差。
  問:採集CPI數據時,是否會選擇短期內漲幅很大的商品?這些商品的漲幅是否會影響CPI的變化?
  市統計局:會影響,我們選擇的菜類有20多種,也包括以上單品。選擇的標準,是根據當地居民的消費習慣,選擇成交量大、消費量大的規格品。  (原標題:全市123個調查點 每月採集3300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n65rnaob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